香江寶筏:香港古玩業發展史
- hkwingtakauction
- Mar 27
- 6 min read
【序】從漁村到寶島:地理與歷史的饋贈
香港位處中國南陲,珠江口東側,歷史上長期為邊陲漁村,卻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時代變遷,成為華夏古玩藝術的「轉運站」與「薈萃地」。從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石器工具,到當代國際拍行的億級古玩交易,這座城市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流轉與東西方文化的碰撞。以下以五大歷史階段梳理香港古玩業的發展脈絡。
一、史前至明清:邊陲之地的文明印記(遠古–1841)
❶ 史前時期:南島文化的遺存
考古發現:
1930 年代起,考古學者在南丫島大灣遺址、屯門龍鼓灘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(約公元前 4000–1500 年)的石斧、石鏃、彩陶,紋飾以「曲折紋」「繩紋」為主,屬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「夔紋陶文化」。
青銅時代(約公元前 1500–221 年)遺址出土青銅劍、戈,鑄造工藝與嶺南地區的「楊越文化」一脈相承。
古玩意義:這些史前文物現多藏於香港歷史博物館,為研究華南地區文明起源提供實物依據,但因出土量少,鮮少流入古玩市場。
❷ 明清時期:貿易港的雛形
朝貢貿易:
明代實行「海禁」,香港屬新安縣管轄,為廣州十三行的外港,番舶進貢的象牙、寶石、香料經此地轉運內陸,同時內地的瓷器、絲綢、玉器通過香港輸往南洋。
本地工藝:
清代香港島「赤柱村」、九龍「官富場」出現陶窯、鐵匠鋪,生產民用陶器與鐵器,風格受粵劇、宗廟文化影響,如人物紋陶罐、龍形鐵鎮,現今成為「廣東民俗古玩」的重要門類。
二、開埠至戰前:轉口貿易下的古玩興起(1841–1941)
❶ 殖民初期:洋行與華商的角力
1842 年《南京條約》 後,香港成為自由港,渣甸洋行、寶順洋行等外資機構開始收購中國古玩,經海路運往歐洲。
1860 年代,本地華商成立 「南北行」(現德輔道中一帶),專營古玩、中藥、雜貨,如「鄧志誠行」 從事玉器轉口,奠定日後油麻地玉器市場的基礎。
❷ 民國時期:內地文物的南遷潮
1911 年辛亥革命後,清朝宮廷舊藏、王府珍玩大量外流,香港成為文物走私的重要通道:
溥儀隨身攜帶的 「天祿琳琅」書畫 、「西泠八家」印章經天津、上海轉至香港,再由外國古董商買走。
1928 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,部分珍寶(如乾隆玉璽、翡翠西瓜)通過香港流入美國藏家之手。
本地藏家崛起:
何東爵士(香港首位華人百萬富翁)收藏明清書畫、瓷器,部分捐贈香港大學;
利希慎家族專注廣東鐵畫、木雕,構建嶺南民俗古玩體系。
❸ 戰前市場雛形
1930 年代,摩羅街(俗稱「鬼佬市集」)形成,因外國水手在此交易從中國內陸收購的舊貨、雜項而興起,早期貨品包括清代鼻煙壺、錢幣、舊書。
1940 年統計:全港有古玩店 37 家,集中於中環擺花街、九龍城衙前圍道,主要服務外國僑民與南洋華僑。
三、戰後至回歸:從轉口到專業化(1945–1997)
❶ 戰後復興:內地移民帶來的資產
1945–1950 年,數十萬內地移民湧入香港,包括上海古董商、北京匠戶、蘇州玉雕師,帶來大量文物與技藝:
上海「汲古閣」後人在荷里活道開設 「永寶齋」,專營明清書畫、碑帖;
北京「同古堂」傳人在九龍設廠,復製宮廷玉器、琺瑯器,產品遠銷歐美。
1951 年,香港政府頒佈《保護具有歷史或考古價值文物條例》,首次規範古玩交易。
❷ 1960–1980 年代:黃金時代的興起
1. 荷里活道:古董街的傳奇
1960 年代,荷里活道從「鐵器街」轉型為古玩專業街,高峰時期有 200 多家店鋪,薈萃高古玉、青銅器、明清家具:
「敏求精舍」創始會員胡惠春(暱稱「胡仁牧」)在此設立 「暢懷樓」,專收宋瓷、元畫 ,曾以 50 萬港元購入明永樂甜白釉暗花梅瓶,創當時紀錄。
英國人戴維・珀西瓦爾開設 「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」,推動中國陶瓷研究,影響國際學界。
2. 油麻地玉器市場:平民化的興盛
1980 年,政府將廣東道玉器攤檔遷至甘肅街,形成亞洲最大露天玉器市場,高峰期有 450 個攤位,年交易額超 2 億港元,主打翡翠 B 貨、仿古玉件,成為「平民古玩」的代名詞。
❸ 拍賣行的進駐:國際化的里程碑
1973 年,蘇富比在香港舉辦首場拍賣會,推出 「趙從衍將軍收藏中國瓷器及工藝品」 專場,成交額 150 萬港元,其中明宣德祭紅釉碗以 30 萬港元創當時紀錄。
1986 年,佳士得進入香港,首拍推出 「羅伯特・張收藏中國書畫」,傅抱石《湘夫人》以 209 萬港元成交,開啟現代書畫高價時代。
1993 年,香港拍賣業協會成立,制定《古玩拍賣守則》,規範市場秩序。
四、回歸後至今:國際藝術樞紐的成型(1997–2025)
❶ 市場格局的變遷
2000 年後,中環交易廣場、太古坊成為新興古玩藝術空間,**「中國嘉德」「北京保利」等內地拍行設立香港分部,2024 年保利香港秋拍「乾隆御制青玉交龍紋璽」** 以 1.2 億港元成交,刷新玉器拍賣紀錄。
2013 年,** 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(IFP Hong Kong)** 創辦,匯聚全球 150 家頂級古董商,成交額屢破 10 億港元大關。
❷ 重要藏家與機構
「敏求精舍」:由香港華商於 1960 年創立,現會員超 200 人,歷年舉辦《中國陶瓷全集》《明清書畫精華》等展覽,館藏捐贈香港藝術館。
「關善明藏中國古代玉器」:藏家關善明歷時 40 年蒐集戰國至漢代玉器300 餘件,2022 年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,並出版圖錄《玉潤華夏》。
❸ 挑戰與轉型
文物保護:2018 年修訂《保護文物條例》,規定 1911 年前文物出口需許可證,打擊盜掘文物走私。
年輕藏家崛起:Z 世代藏家偏好民國翡翠首飾、當代玉雕,如「翡翠大王」鐵寶亭後人設計的現代玉飾,在PMQ 元創方等年輕商圈熱賣。
科技應用:「Artland」等平台推出古玩 AR 鑑賞,香港科學園研發「X 射線熒光光譜儀」,免費為市民鑑定古玩年代。
五、特色門類:香港古玩的五大標誌
❶ 嶺南工藝品
鐵畫:清代廣東鐵匠以鐵絲鑄造山水、人物,如 「九龍城鐵畫軒」 作品,現僅存 10 餘件,單價超 50 萬港元。
木雕:以酸枝木、花梨木為材,題材多為粵劇戲曲,如 「八仙過海」神龕 ,2023 年拍出 280 萬港元。
❷ 香港本地錢幣
清代「廣東七錢二分」銀元:1889 年廣東造幣廠(現九龍觀塘)鑄造,為中國首枚機制銀幣,品相佳者價值 10 萬–30 萬港元。
1941 年「迫遷鈔」:日軍佔領香港時強迫發行的紙幣,現存世量不足 200 張,單張拍價達 8 萬港元。
❸ 轉口貿易見證
清代「廣州十三行」商標瓷:繪有外國紋章的定制瓷器,如 「渣甸洋行專用青花瓷盤」,2021 年蘇富比拍出 150 萬港元。
民國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」金庫門:1925 年鑄造的鋼鐵保險門,現作為工業古玩,單個報價超 200 萬港元。
❹ 影視古玩
1960 年代邵氏電影道具:李翰祥導演《楊貴妃》中的金鑲玉鳳冠、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的玉釵,現成為收藏家追捧的「戲劇文物」。
1980 年代 TVB 劇集舊物:《射鵰英雄傳》中楊過的玄鐵重劍複製品,附有金庸親筆簽名,2024 年拍出 68 萬港元。
❺ 當代藝術與古玩的融合
「朱銘太極系列」玉雕刻:台灣藝術家朱銘以和田玉雕刻太極人物,2025 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展出的《太極 — 單鞭》以 3800 萬港元成交。
「無用書店」舊書:詩人葉輔權創辦的獨立書店,收藏 1950–1980 年代香港本土詩集、報刊,成為「紙質古玩」新寵。
【專家視角】香港古玩業的核心價值
「香港的獨特之處,在於它是中國古玩的『X 光片』。」
——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史系教授 許禮平
中介價值:香港既非文物原產地,亦非最終消費地,卻因自由港地位與法治環境,成為古玩價值的「評估中心」。
文化轉碼:將中國古玩的「歷史價值」轉化為「國際藝術市場語言」,如將良渚玉琮從「考古標本」包裝為「遠古抽象藝術」。
【未來展望】機遇與挑戰
「大灣區」整合:與深圳、廣州共建 「嶺南古玩產業帶」,共享鑑定資源、拍賣渠道;
年輕化轉型:開發古玩盲盒、沉浸式考古體驗館,吸引 Z 世代;
風險防控:應對虛假拍賣、贗品橫行等問題,推廣區塊鏈溯源技術。
Recent Posts
See All一、油麻地玉器市場(甘肅街) 📍 位置 :九龍油麻地甘肅街與炮台街交界處 🚇 交通 :港鐵油麻地站 C 出口,步行約 5 分鐘 🕒 營業時間 :每日 10:00-17:00 1. 歷史與規模 前身是廣東道的地攤市場,1980 年代政府為規範市容,將 400...
「玉必有工,工必有意,意必吉祥」 —— 中國玉器紋飾的文化密碼 ** 【總論】從技藝到信仰的昇華 此語道盡中國玉器的核心精神: 「工」為載體,「意」為靈魂,「吉祥」為終極追求 。自新石器時代良渚先民雕琢神徽,至明清宮廷鐫刻詩文,歷代玉器皆以紋飾為媒介,蘊含對天地、祖先、生活...
此環為戰國時期玉器中的罕見形制,以 和田白玉 為主體,局部鑲嵌 青金石 與 瑪瑙 ,形成「三材合一」的獨特工藝,故名「三材環」。玉質瑩潤透徹,受千年土沁影響,表面現 黃褐色斑駁沁紋 ,猶如歲月烙下的印記,古意盎然。 ❶ 器型與工藝 環體設計 :整器呈圓環狀,直徑約 9.5...
Opmerkingen